【阅读提示】
在今年的重点工作方面,政府工作报告在“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”部分,将“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”列入其中。
出席全国两会的河北省代表委员表示,应不断拓展服务内容,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,塑造文化产业新优势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。
焕新业态,塑造文化产业新优势
如何通过产业化让非遗文化从生活走向市场?全国人大代表、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雪琴一直在探索。
2007年,崔雪琴代表成立了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。随着生意越做越大,她开始思考如何让文化遗产“活”起来,让非遗技艺“潮”起来。
经过多年工作实践,崔雪琴代表认为,旅游对非遗文化是一种有效的“活化”方式。“非遗文化与旅游的碰撞,是一种有效的活态传承,可以形成双向互补的积极作用。合理的旅游开发能保护非遗的活态性,同时也有助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。”
2019年,崔雪琴代表依托原村土布织布技艺,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,打造了集现代生态观光、文化传播、健康养老、非遗体验和研学实践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,走上“非遗+旅游”之路。
将地方文旅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,是文旅融合的热点。但有些地区由于特色文化塑造的彰显度还不够,存在同质化的现象。
“每一个地区都有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、人文气息。”崔雪琴代表建议,因地制宜,深度挖掘地方特色,延伸产业链开发高品质非遗旅游文创产品,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。“接下来,我们计划开办土布文化小镇,将其打造成主题鲜明、文化元素完备的特色旅游基地,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文化产品。”
打造特色,破壁出圈,离不开创新赋能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张淑芬从事易砚制作30多年。随着砚台的实用功能逐渐弱化,观赏和收藏成为主要功能,她意识到,如何让易砚制作技艺符合现代审美,成为砚雕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。
“砚雕发展需要打破固化思维,紧跟时代步伐,进行改良、创新,创作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砚雕精品。”张淑芬代表说,近年来,她带领研发团队开发并制作出砚雕的延伸系列新产品,如茶海、鱼缸、石板画、石质加湿器等,不断丰富的产品种类,使易砚的市场不断扩大。
张淑芬代表认为,加快行业创新步伐,推动更多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文化产品,才能让文化新品走进百姓生活。
其实,不单以易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,许多新兴文化业态更是致力于创新,特别是通过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产品推陈出新。
近年来,在深圳文博会、北京文博会、河北特博会等展会上,一些创新型文化企业崭露头角。有代表委员认为,新技术为文化产品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,现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,文化与科技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,未来要更加注重科技研发投入,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。
产业发展还需要资金保障。全国政协委员、河北翰鼎雕塑集团首席技师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英坡建议,推动银企合作,创新信贷产品,拓宽融资渠道,坚持市场化运作,推动文化产业化进程。
群众点菜,增加文化多元供给
近年来,河北省持续加大投入和协调力度,已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。全国人大代表,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石炳启说,前些年,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数量较少,且利用率不高,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进缓慢。如今,这种情况得到很大改善。近两年,大庄村修建了公共小花坛,建起了小游园、多功能灯光球场、村民文化综合服务楼等。
截至目前,全省共建成乡镇(街道)综合文化站2278个、村(社区)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2082个,164个县级文化馆建设分馆1447个,164个县级图书馆建设分馆1280个。
有代表委员也提到在调研中看到的一些现象——在一些农家书屋,适合农民阅读的实用书籍不够多;一些城市,文化市场活跃度不高,提供的文化产品类型比较单一。
“要以群众为主体,打造群众爱看、爱参与的文化品牌活动,提供‘点菜式’服务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承德博物馆副馆长韩莉认为,打造群众喜欢的文化品牌活动,各地要将地方特有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,使品牌活动更具标识化,具有地方文化符号。
“公共文化服务一定要品牌化、品质化。”韩莉代表说,要让市民觉得自己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,和在音乐厅、大剧院里面的一样精良。
她建议,要提供可以覆盖所有年龄段受众的公共文化服务。“比如我们博物馆在建馆之初就设置了语音导览系统。该系统分为儿童版本和成人版本,用不同年龄段的语言讲故事,提高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性。”
“二人台、秧歌、广场舞……萝卜青菜各有所爱。”石炳启代表建议,以群众多元需求为突破口,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,让公共文化服务从“单向输送”转变为“双向互动”,把公共文化资源盘活用好。
输血造血,推动文化产品创作茁壮发展
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演员靳灵展说。
靳灵展代表常年在农村、社区、工地演出,对群众的文化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。“我们团每年开展送戏下乡活动100多场,每场演出都受到现场群众的欢迎。”靳灵展代表说,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老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多了,保护传承传统戏剧文化,促进文化繁荣发展,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靳灵展代表结合多年的基层见闻指出,公共文化服务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,很多时候难在基层缺乏专业文化人才。特别是偏远乡村,书法、美术、戏曲等领域都缺乏人才。
靳灵展代表认为,在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中,应着力培养基层文艺工作者,加大文化下乡的扶持力度,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创作队伍中来,让基层能留得住更多文艺人才,让文化惠民真正“沉下去”“活起来”。
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创作队伍中来,这个话题引发了高英坡委员的共鸣。他说,自己从事的工艺美术行业,目前也面临从业人员年龄偏大、青年人才断代、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、创新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。他建议,加强特色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,在工艺美术资源丰富、具有特色手工业技艺传承地区,建设“特色小镇”“最美乡村”等,引进有能力、有水平的工艺美术工作者,实现“筑巢引凤”。
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专职人才培养,让基层文化场馆留得住人。高英坡委员建议,建立一套有扶持资金、有鼓励政策、有人才发展战略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机制,充分动员广大文化工作者参与其中,推动创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。(记者王璐丹)